隨著企業(yè)陸續(xù)復工復產,地鐵客流不斷回升,工作日日均客運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三成,最高日客運量出現(xiàn)在本周二,達到414萬人次。記者昨天從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及地鐵運營公司獲悉,執(zhí)行“超常超強”列車運行圖的地鐵線路目前達到10條。算上京港地鐵4號線,北京已有11條地鐵線路跑進“2分間隔”。
6條通勤線路“人氣”最高
北京地鐵客流正在不斷回升,目前最高日客運量出現(xiàn)在清明節(jié)后首個工作日,也就是昨天,達到414萬人次,比上周二增長16%,為去年同期的29%。其中,10號線、13號線早晚高峰客流占全日比例最高,分別為50.5%、51%。
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運營協(xié)調部部長方志偉介紹,從全天客流量大小來看,排名靠前的線路是10號線、4號線-大興線、6號線、5號線、1號線和13號線6條典型通勤線路,客流占總路網的56%左右。
目前客流量較大的車站集中在西二旗、國貿、大望路、朝陽門、西直門、將臺、望京東等重點辦公類車站和沙河、天通苑、天通苑北、宋家莊、十里河、霍營等大型居住區(qū)車站。這些車站工作日進站量在1.5萬至2.2萬人次之間,近期每周增長15%至20%。
雙超方案已達設備能力極限
雖然客流量僅為去年同期3成左右,但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市民乘車安全,北京地鐵先后為昌平線、八通線等10條線路編制“超常超強”列車運行圖,通過多交路套跑、開行大站快車、壓縮站停時間等措施精準、高效投放運力。截至目前,北京已有11條地鐵線路跑進“2分間隔”,分別為1號線、2號線、5號線、6號線、8號線(北段)、9號線、10號線、13號線、昌平線、八通線、京港地鐵4號線。
為了實現(xiàn)列車“超常超強”運行,地鐵員工付出了巨大努力。北京地鐵公司運營服務管理部高級工程師蔡宇介紹,從大年初三開始,工程師們就對北京地鐵乘客群體構成、路網客流時空分布規(guī)律、客流數(shù)據(jù)開展研究與預判,在信號能力、供電能力等系統(tǒng)設備設計能力達到極限,且車輛保有量不足的情況下,兼顧安全與效率,制定超常超強行車組織方案。
“超常超強”方案也對其他崗位提出挑戰(zhàn)。比如,為確保5號線、6號線、13號線、15號線按圖行車,重點關注大屯路東、朝陽門站快速折返,對司機操作流程進行優(yōu)化,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列車調頭、開關車門等作業(yè),縮短折返作業(yè)時間;針對6號線朝陽門站、15號線大屯路東站等執(zhí)行小圈車折返的列車,綜控員要在規(guī)定時間內迅速完成清人折返。
疫情結束后將再調運行圖
疫情結束后,“超強運行圖”還會繼續(xù)實施嗎?蔡宇介紹,疫情結束后路網客流將重回千萬級別,地鐵公司會根據(jù)客流特征變化,對既有列車運行圖進行調整,擇優(yōu)保留部分措施,讓運力更加匹配客流。
為減少疫情期間地鐵站人員過度聚集,從3月6日開始,在每個工作日的6時30分至9時30分,地鐵5號線天通苑站、昌平線沙河站兩座車站試行預約進站。
“從效果來看,沙河站預約進站比較活躍,早高峰大概2500人,占總進站量的15%左右。”蔡宇介紹,預約配額是北京交研院根據(jù)車站通道通過能力計算的,根據(jù)客流變化隨時調整。以目前的客流來看,暫時不存在乘客預約不上的問題。隨著客流增長,預約進站效果可能會更明顯,下一步計劃和方案正在和北京交研院共同確定中。(記者 孫宏陽)
新聞現(xiàn)場
列車還沒走,下一班進站提示已響起
昨天開始,北京地鐵8號線(北段)、9號線、亦莊線、房山線四條線路加入了“超常超強”運行行列,其中,9號線最小發(fā)車間隔壓縮到了1分45秒。
“開往國家圖書館方向的列車即將進站……”9號線六里橋站,站臺上的列車還沒開走,提示下一班進站的廣播就已在耳畔響起。列車到站時,不少乘客從車門魚貫而出,步履匆匆地趕著換乘10號線列車。車站工作人員站在發(fā)車臺上巡視四周,時刻觀察著客流的變化。
在六里橋站,記者登上了一趟列車前往國家圖書館站,車廂中部和車門處有不少站立的乘客,不過沒有出現(xiàn)“人貼人”的擁擠情況。途中,記者搭乘的列車曾遇到兩次短暫的臨時停車,等待耗時約在三四十秒。
9號線是西南部地區(qū)居民進入中心城區(qū)的一條地下交通線,一頭連著房山線,中途又連接著北京西站和六里橋兩個交通樞紐,以往早晚高峰,通勤客流與剛下火車、長途車的乘客“短兵相接”,客流壓力十分突出。
“疫情期間,北京西站的進出站量下降最明顯,這也給9號線減了壓?!钡罔F北京西站站區(qū)副站區(qū)長劉雯麗介紹,目前9號線工作日客運量已經達到16萬人次,相當于疫情前的30%。昨天開始,9號線早高峰列車最小發(fā)車間隔從2分鐘縮短至1分45秒,已達到了北京地鐵最小間隔時間。為了達到這一間隔,一些車站也壓縮了停站時間,例如北京西站,就從1分10秒壓縮到了1分鐘。(記者 李博)